打破与重组


在王晓蓉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创作媒介的多样性,她喜欢运用各种有质感有厚度的物品,这赋予她的作品如岩石叠层一般的丰富肌理,每一层都似乎具有着无限延伸的空间,像是在诉说着什么。物质材料强烈的质感,结合抽象的理性布局,使得画布上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 作为现代绘画的重要方式之一,综合材料具有偏动态、空间重叠、学科交融等属性,使得画面能够及时反应出艺术媒介发展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在王晓蓉的作品里发现各式各样的创作媒材:纸张、树叶、布料……都曾活跃于她的画布之上。王晓蓉自言,在选择之时她偏好使用自然性的媒材,她认为物体在自然的形态下更容易显露时间的变换:植物、纺织品、纸张经由时间之手的抚弄,或腐朽或焕发生机、或柔软或坚硬,没有一成不变的形态。 "时光"这个主题一直出现在王晓蓉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她认为从女性的角度似乎能更敏感地窥视到时间这个概念。以王晓蓉的创作而言,她最初将关注点围绕着自身的情感、季节的变幻对虚幻的眷恋这种自我意识,也就是和审美主题发生联系的事物。但在创作的过程之中,艺术家的意志必然是不断进行改变与进化的,而当这种意识需要转化的时候必须要有承载,首先发生改变的自然是对于材料的选择。在这一方面王晓蓉始终抱有一种敏感的态度,认为任何一件在她手中的物体都是时间的一个阶段,它们被时间不断改变着形态、性质,或完整或破碎,却永无休止。 在王晓蓉看来,纸有丰富的表达力,一方面是文明的符号,一方面又因其来源于自然而具有自然属性。纸的出现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纸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故而宣纸成为了她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王晓蓉使用拼贴、堆叠等方式,将这脆弱的材料转以厚重的形式呈现。在用宣纸构建的层层肌理之中,不仅存在着不同空间和时间层次的生命历程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赋予每一层的精神张力,使得这一幅幅轮回的多维画卷承载了其独特的艺术探索。 除了拼贴、堆砌,使用火形成的断裂纹路在王晓蓉的创作中也比比皆是。宣纸经燃烧产生的燃痕显示出一道道明显的边缘线,这些被燃烧成为不同形状的宣纸错落地被拼贴排布于画布之上,这燃痕是物质遗留过的印证,似乎代表了结束,但毁灭后所带来的是新生,是不停的轮回,生生不息。这与火在人类历史上所呈现的功能一致,火的不确定性使得其难以把握,经常会造成伤害。但火也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它使人类告别了饮血茹毛的蛮荒时代,它给人类带来温暖并促进文明的发展。在王晓蓉的表达下,透过层层纸张,我们仿佛能够从这一道道清晰的燃痕中感受到宣纸被火寂静舔舐后所留下的温暖。 王晓蓉通过纸与火这两种在通常认知中相对立的文明元素,使得作品在矛盾与对立中得到了一种统一。她犹记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先前的文化将变成一堆废墟,最后变成一堆灰烬,但精神将在灰烬的上空迂回盘旋。"这就是她眼中纸与火的相遇,是文明与时间的关系,是毁灭后的另一种重生。 用王晓蓉自己的话来说,"不曾消失的记忆"其实是对一个敏感事件的影射、假借,属于过去式。生命在自然现象的变换和人为暴力下是无比脆弱的,火的焚烧是生命本身对痛苦的体验,这种不断的肉体伤痛逐渐形成心理乃至意识的深刻认识,构建出完整的生命弧度。 

                                  袁子仪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