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路上

修行在路上

《老子》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行亦然。

恩师言“格物致知,以求合一”,何之谓?写生数次终未能领会其中要义。时至今日,蓦然回首恩师之寄语“善思、多悟、广收,、博取”八字,方有所悟,实感羞愧……善思则不乱于心,“仰则观物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传》)。穷究其质,心中有物,则千笔万笔皆能有序。如画树,先立主,再左右,前后依序而为则畅,序畅则理通,合自然生发之理。

一山一水,一花一叶皆能有悟。大山不言,其言何止千万;流水无心,其心天地可鉴。落红无情,护花更甚。内心所指所想,能悟而不能通亦不为得也。唯收自然之语,寻自然之象,体山水之真,以证古人之法。

写生数次,往复之间,山川依旧屹立,不因个人好恶而有所改变。唯心怀虔诚,置身于天地之间,感悟艺术之永恒,追寻自然与绘画之联系,用一颗真诚之心修行在路上。

中国山水画始于魏晋,发于隋唐,备于两宋,承于元明,延于当下,传承有序,名家辈出。老师说“学习中国画,宋画必须研习,否则如无源之水,传承无法,终将落下层,山水画亦然”。课余闲谈中,师常忧于中国画之传承,每念及此倍感肩上责任之重,在教学中亦身体力行,学生唯有至诚至真以待,方不负恩师之谆谆教诲!

在教学中,恩师强调师古与师自然并重,师古即师前人之法,悟古人绘画之理,唯“理”明方能证古人之道。故在临古中有一准则——“乱真”,尽可能忠实于原作。师自然则为写生,而写生则力求接近自然,融入自然,方能在学习中有所得。面对山川自然,要认真观察,真切体悟,忘却古人之成法,只做一位忠实的记录者,笔不妄下,画中自有古意。古意何来?山川数亿年之久,人生百年较之不过瞬息之间,岂能不古?大树千百年矗立,观人世沧桑,历千难而不倒,岂能不古?所谓“格物致知”,通过写生得来之经验,总能使自己不胜欢喜,在自然中汲取营养,不断使之完善。修身、修心,得万物之理,画技之理,人生之理。求静去躁,去华求朴,“致广大而尽精微”,学问、画理皆如此。

山水画精神观照天地,岂能小觑!自然之大,岂敢不尊!画者当存敬畏之心,察自然之道,虔诚以对!谨记恩师寄语“善思、多悟、广收、博取”,于画道一事,当恭敬而行。

——2018年5月黄斌于北京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