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的想法

我不喜欢现在出的很多童书,尤其是绘本,怎么说好呢?······就是觉得矫情。

绘本卖的那么贵,里面却只有一点儿画和不咸不淡的小故事,小孩子翻翻就没了。你说能得到审美的提升吧?它画的也就属于装饰画,很表面的,远不如看名画那般来的实在。你说它的故事有想象力吧?不见得,越是没想象力,越弱智的内容反而卖的越好,比如那本卖疯了的《好饿的毛毛虫》。而且所谓的绘本画家,我也觉得怪怪的,一堆成年人信誓旦旦的要用小孩子的逻辑来画画,这本身就不是太靠谱的事儿,关键买单的也不是小孩子,而是家长。所以与其说绘本或者童书是写给孩子的,还不如说是做给家长的,里面的审美和逻辑完全是为了满足家长对于童真的主观意淫罢了。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个教计算机的女老师,姓王,她对我很好,教了我很多有用的东西,我很感谢她。王老师有一次聊天,说起她翻看她小女儿读的书,觉得书里面的内容太血腥了,大灰狼吃了人,又把大灰狼的肚子剖开,人从里面出来,觉得很少儿不宜,这书就不让她女儿读了。当然,她说的是《格林童话》。我想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我超爱《格林童话》,但想想啥也没说,因为我理解作为一名母亲,想保护孩子的那种天性,这种保护不只是肉体上的,心灵上的保护也有。

好像小孩子不能吃太咸的食物一样,孩子读的书也要不咸不淡,人畜无害才好。我们是什么时候觉得小孩子不能听到太悲伤、太恐怖或者太血腥的故事呢?是不是跟近年来所谓少儿心理学的流行有关?成年后的一切不顺或者问题,都可以往回捋,捋到儿童期受到的伤害和刺激。好像前两年那部很有名的美剧《我们这一天》一样,那三个儿女越往后看越精神不正常,而且归因都能跑到童年去,那个胖女儿之所以胖,自己反思竟然是妈妈太漂亮了,这什么鬼!这部剧里那对博爱的父母简直天使一样,怎么养出来三个心里不健康的孩子来的呢?

我一直觉得现代心理学跟过去的巫术差不多,干的事都是给现实生活赋予某种复杂的逻辑,创造一些神乎其神的因果关系。我不是说心理学是伪科学,我只是觉得大家太把“心理”这玩意当回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这世界是非常偶然的,没有多少前因后果,不是有了A就必然导致B,这样完美的逻辑只能出现在想象和书本里,当然也出现在童书里。小时候读了重口味的书,看到重口味的画,长大就会变成心理变态吗?我看不见得,而且怎样算是重口味呢?现在的少儿游戏,打死那么多长相很可爱的小动物,又不流血又不尖叫还能加分,这种对于死亡的淡化和漠视,口味重不重呢?

还是回到童书上来吧,我觉得好的童书得能让孩子的小心脏知道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恐惧,奉献因为要付出代价才显得厚重;勇气因为直面死亡的风险才显得真实;诚实因为别人都说裸奔的国王穿着美丽的衣服才显得珍贵。一幅画里深色调子越深,亮调子才能越亮,不然只会是一团混乱的雾霭。内心的触动并不等于心灵的伤痕,而且伤痕又何妨呢?每棵树都因为生长过程遇到的大风、大雨、剥落、啃噬、撞击种种情况而形成独特的纹理,拥有不同的质感,没有纹理的、光滑的是塑料呀!我们看实木的家具,欣赏它的纹理,而且即使后期使用再填些划痕,也不影响整体美观,塑料可不一样,坏了就是坏了,哪怕只是小小的磕碰,也显得特别刺眼。推荐几本我觉得好的童书吧,老的比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等,较新的我最喜欢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还有卡特阿姨的《精怪故事集》。

要下班了,就扯到这吧。

童书的想法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