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致其巧 慧素于中——牛文娟绘画艺术漫议


                何慧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青年画家牛文娟的静慧与神素天生俱来,你若观其画或读其诗,便能感知得到。

   早在西安美术学院求学时,文娟的工笔画作品已崭露头角,毕业创作《佳期如梦》获得学院二等奖;读硕士期间,她的作品题材范围更加宽广,多重实验性的尝试,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提升明显;在北京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时,文娟在重彩施色的技法表现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作品中图式与意境互为表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逐渐明晰;2018年秋,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美术学博士学位,在导师林若熹教授的指导下创作视野更加开阔,艺术研究院所设置的博士生理论专业课程,也为她在山水画创作中打破固有创作理念的桎梏提供了新的思路。一路求学,从本科到博士,文娟坚持绘画理论与技法创作并举,艺术创作的方向路径逐渐明晰,艺术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也日渐突显。

    文娟目前的绘画创作,多以山水题材为主要表现对象,画面主旨的表达力求突破传统山水画的固化程式,通过重构组合与独特的笔墨语言来营造画面意境。山水画的“造境”是创作主体通过构图、笔墨语言、程式符号等绘画综合语汇,表达作者内心境界的一种方式,从而使接受主体通过作品获得超然物外的审美自由,体悟象外有象,景外之景的审美愉悦。正如宛陵先生所言“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画亦然!文娟山水画中的图式、笔墨、符号等皆为“外意”,“外意”以尽其象;她内心的“静慧”与“神素”方为“内意”,“内意”以通其道。内、外意混虚会通之间,画面中含蓄着作者的内心情志。

    文娟画面中的图式,面目多样且复杂多变,观者既能看到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元素,又能见到西方现代主义的构成与解构,这些元素在她的笔下依然有序和谐,共同表现着她内心的神素与天然。在其盆景山水系列作品中,画面中传统国画的丰富元素,空间的多重组合,重构式的审读等特征,使观众在品读作品的过程中得以获得多重全新的审美体悟。绘画笔墨于她而言,已非传统绘画的程式化语言,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创造。明人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曾言:“世人爱书画而不求用笔用墨之妙。有笔妙而墨不妙者,有墨妙而笔不妙者,有笔墨俱妙者,有笔墨俱无者。力乎?巧乎?神乎?胆乎?学乎?识乎?尽在此矣。”笔墨俱妙而力、巧、神、胆、学、识自此出,文娟深谙此理。她的工笔山水演绎了工致细腻的没骨晕染法,以色形的转换完成笔墨语言的个性重塑。在文娟的画面中也能常常看到符号化的表达,这种符号化的背后是其思想性的传达。工致细巧的技法表现,个性色形的图式表达,错位与重构的秩序性,以及虚实相生的空间转换,共同构成了文娟画面中神秘且静谧的意境,这根植于其内心天生的静慧,慧从静中得,静而后能慧,她的作品也凸显出异于他人的静气,在这如此平静的场域下,似乎传达着某种禅意的哲思。作为年轻的女性画家,她笔下的山水画在表现工致其巧的外象同时,也映涵着画家内心的静慧与神素,创造出独立的个人面貌。

   文娟爱写诗,在失去诗意土壤的当下社会难能可贵,她诗句中艺术形象多是破碎而空幻的,具有空间的转换与抽离,需要读者利用想象力方能完成审美意象的重组,在某种程度上,犹如她的画一般。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