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遇不见 故事交换计划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遇不见》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视频可切换“超清”模式观看

(若手机无法显示,请用电脑观看)

或点击下方链接在新窗口中观看

http://798.io/1D7


“遇不见 故事交换计划”是一个难以归类的艺术项目,它以《遇不见》为容器,搜集人们的生活痕迹,并加以串联,以考察一个新的故事如何生成。

看似独立出版,实为散开后才成为作品的流浪故事计划。——策展人Sqs

一个叙事性的交互式容器,正在流动中的故事交换计划。——艺术家Tsq


这是Lilyjon的一个新艺术项目。 “时间与空间、观看与被看、视觉与文本、艺术与仪式”是我持续关注的东西。在我一直进行的“乌云的滋味”和“诗与故事考”两个长期项目中,我试图从多个方面以多种方式去逐条理清它们的关系,却发现它们总是在生长变化,在我面前的是一座新的迷宫。于是我开始不去做一个分析或梳理者,而是作为一个观察和体验者参与到它们中去。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发现它们开始产生错综复杂的交集。我需要把这种思考、这种莫可名状的交集以某种方式实体化,进行一次艺术的试验。就像由迷宫中生出的精灵,我喂养它(或交由他人喂养)并任其生长或死亡,以便更为直接地与其进行互动、考察其变化。最终,我也许能够窥见那迷宫的运行机制。

那么这个精灵、这个试验品是什么呢?我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故事”,这似乎是在那个交集中重叠度最高的一部分。我尽力提供一种不参杂任何观念的故事原型,使故事具备一种客观化的魔法,它驱使人们去讲述和流传。然而,将“故事”实体化,或者说放进一个容器、一本书里,是一件危险的事。 “如果你要毁掉一些诗,就去做一本诗集。把故事放进书里,它就变成了别的东西,我至今找不到比人更好的容器。” ——这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对“书”这种形式的质疑,但似乎又别无它法。好吧,那就来做一本书。至少,它应该既不是一本“图画的书”、一本Lilyjon的“作品集”,也不是一本“文学的书”。(1、我们可以试想一种大而松散的系统:故事是概括的,文学是具体的,故事或许在某些时候曾经包含文学,但不以文学为参照物;2、我们还可以试想一种小而简单的系统:正如抽象是表面,其内部是神话,文学是表面,其内部是故事,而故事本能地逃离躯壳、自然挥发。无论是哪一种,文学都既不重要,也不必要。由此,我也不必说故事超越了文学或高于文学,它们并不产生关系。)如果“时间与空间、观看与被看、视觉与文本、艺术与仪式”这些问题所产生的交集是一本书,那么它应该是一本“故事的书”,虽然这也不尽人意。如果阅读是一种日常仪式,它就应该舞蹈、歌唱、重演一个老故事,只不过在这本书中,我们祭祀的神灵是“时间”。

最后,我把这本书交给你们,并希望你们像使用一个记事本一样在上面写写画画。那么,当你们把生活琐事、学习笔记或其它任何文字、涂鸦放进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原本的故事被渐渐磨损、覆盖、改写,使用者留下的信息将和原来的文字交织成一个新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艺术项目是一个创作、分享、反馈的过程,它将设定好的试验品投入一种可以预见但不可控的使用环境中,实现交换和转化。最终它可能会解开一些问题,而另一种结果也许是没有结果,故事与思考将会继续。

关于这个艺术项目,关于故事,我已经透露的太多。也许你们更愿意切实地了解一下这本书,那么让我告诉你们这是一本是什么样的书。

《遇不见》是一本手制书。我暂且把它归入大家所熟知的“Artist's handmade book”这个类别中,这可能是一次误导, 艺术家、诗人、作家的名头是我不愿使用的,同时它也不能显示出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同样,书名《遇不见》也不是取自“主题”,而是取自“题材”,它来自我的一些生活感受和创作过程中的小念头。

为什么遇不见

我们“遇不见”:

很多人在网络上看到我的 “Taste of Dark Clouds”,并询问什么时候有展览,希望能看到原作。也有一些人向我提出各种绘画技术问题,我们一起讨论并交换各自的经验。我们渐渐开始分享生活中的小消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成为“相遇而不相见”的朋友。

你们和它们遇不见

在感谢这些朋友之余,我又感到遗憾,因为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我曾希望那是一座古老的教堂)去展示那些原作,我甚至打消了将这些作品进行实体展示的念头。也许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只能在这本书里以一种特殊的的形式与你们相遇。所以,这本《遇不见》也是我赠送给朋友们礼物,它将是唯一的实物版本。

离离众和Lilyjon“遇不见

 《遇不见》有两个主题相同,设计不同的封面,这标示出两个阅读方向。你可以阅读 “离离众”的诗与故事, 也可以将书垂直翻转180度,进入Lilyjon的“12日12夜”。它们有各自独立的介绍和设计, “离离众”与“Lilyjon”在这本书里“相遇而不相见”。可能难以说明问题,那么我在下面直接引用书中的介绍文字



离离众的“关于本书”

本书收录了离离众的诗15首、故事7篇,这是搜集者迄今为止找到的所有诗与故事。相关搜集整理工作仍在进行,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会被发现。

我们注意到一些诗和故事总是戛然而止,它们可能是在流传中逸失成为残篇,也可能是某个孩童打断了故事,又或者是离离众有意为之。我们甚至不能确定这些诗与故事是不是最初的版本,它们可能被篡改和讹传了多次。(正如离离众自己所说的“只要故事,而不是小说。故事,不像小说那样具有确定的文本,它可以任人误读、篡改、讹传,或者遗忘……”由此可知,对于离离众来说,诗或小说只是用于暂存这些故事、不得已而为的文本形式,口耳相传的故事才是他所满意的故事。)

无论如何,我们按照它们被发现时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至少,这也许这是它们(以文本形式容身时)自己所希望的出现方式。

人们可能还会察觉到,当我们把这些不完整的诗与故事放到这本书里时,它们变成了一个新的、依然不完整的长故事。



Lilyjon的“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里,Lilyjon挑选《乌云的滋味》系列中的15幅作品作为素材,进行拼贴、裁剪、重置、串联,最后,向我们讲述一个“12日12夜”的老故事。Lilyjon并不希望使本书成为一个依附于《乌云的滋味》的某种特别版本,而是使其具有独立价值。正如她一直在做的那样,本书试图再造一个新的叙事迷宫。

相比《乌云的滋味》,由于文本的推动,这似乎是一个入口直指出口、看上去更为简单的线性迷宫。而视觉本身顽固的幻象特性,扰动、打断进而重新编织了原来由文本所维持的时间线。日与夜在同时上演,她向我们展示的不是某个人的12天,而是生命的无限循环。我们可以任意潜入某个时间片段,或者逆行其中。于是,这座跨越时间的迷宫之无解,变得更为显见。

另外,我要提到的有趣之处是,“12日12夜”始于“进食”终于“进食”,他们(如果故事一定要有个主角的话)是否尝到了“乌云的滋味”?日夜循环,而他们相见即死、死而复生,这同时又是一个“遇不见”的悲伤故事。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为了让故事“暂存”在这本书里,我使用了一些常规设计所忌讳的东西,你们也许不习惯,但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下面,我更多的会从设计方面来介绍这本书。


漂流

我选用了三种相似的、粗细不同的字体,按照一定的顺序套用在文字上。由于每种字体都不完整,下一种字体就会替换掉前一种字体所没有的文字,于是这些文字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样子了,它们粗细不同,有些字会向上偏移、松动。此外,我还手动微调了行首行尾的缩进量。这使得文字形成的线条发生错落和弯曲。同时,我在纸张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为文字设定了界线,页面内的段落会以其中某一条界线为基准,这样一来,段落并不依照某种栅格系统来放置,其位置是由文字自身的宽度或高度所决定。最后,无论从局部的“行”来看,还是从整体的“段”来看,都呈现出一种文字在纸张上“漂流浮沉”的效果。

消逝

“蒙肯纸”是喜欢阅读外文书的朋友所熟悉的,它亲切而粗糙。在使用激光打印时, 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掉粉”现象。那些文字和图片可能会在打印之时便产生一些缺失,或在皮肤与纸张的摩擦过程中损耗。正如“故事”所应有的样子,它们原本就该在流传的过程中“消逝”。

转化

《遇不见》使用80g的轻型纸,做成口袋书的大小(虽然增加了大量的裁切工作),并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笔记空间,配上书签带和小布袋,便于书写、查阅与携带。我希望它成为跟在你们身边的小本子,你们能常常在里面写写画画。而我的故事和你们的故事,会在这个记事本里慢慢“转化”。

手迹

我在两个封面的书名上用铅笔把“见”和“SEE”涂掉,用创作者的“手迹”使其最终成为“遇不见”。当然,铅笔的银色也为白纸黑字的设计增加了灰调。随后,我还会使用各种工具和各种颜色来做这件有趣的事情,每一本《遇不见》都成为唯一的版本。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Meet not See Story-exchange Project


一个重要步骤:反馈

这个是一个基于《遇不见》的“使用”而设置的后续计划,这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通过使用,故事的转化才得以实现,而交换和反馈会提供观察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一个艺术项目,因此而完整。


那么,收到《遇不见》的朋友们,当你们把它当成一个记事本来使用,将生活琐事、学习笔记或其它任何文字、涂鸦放进《遇不见》的字里行间, 请将这些页面拍照发送到我的邮箱;如果你已经写满画满这本书,请将它寄回或以图片形式发送给我。这样,我们交换了这些故事,而我可以观察到它们的消逝和转化。


联络邮箱:297211194@qq.com


故事中转站

《遇不见》数量有限,我们将寻求适合的场所(书店、咖啡馆、艺术空间)进行放置,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计划。

第一站:上茶 详见 http://artand.cn/article/IYI


感谢参与/支持故事交换计划的朋友们

(排名不分先后)刘强 马君 李雷 陈丽 刘柳 尚洁 彭静 蔡靖 陈媛 陈彧 杨洋 刘瑞 毛毛 陈露刘懿芳 沈乾石 陶斯祺 叶致聪 江津津 茅译涵 @孟-良@如花就是小妖 @萝卜莉莉 @子洛art @雅丫joanna……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