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退烧了

一块戴着毛线帽子的砖头需要怎样的逻辑支持?85 后艺术家在拿起画笔的时候就面对了很多概念和流派的诱惑,如何去除多余的东西才是当务之急。

一切都退烧了

文/陆薇

为什么标题会叫作“一切都退烧了”呢?2013年12月20日,花朵画廊有一个艺术家个展。展场门口有几个肤色黝黑的汉子围成一圈站着,我总感觉这是一个亲友团,并隐约觉得他们和气候偏热的地区有联系。

看完作品出来,我找到艺术家李荣强本人,初次见面,但我没忍住,一上来就问他:“你老家是哪里的?”李荣强笑眯眯地说:“临沧的。”Bi ngo!我有种猜对了的感觉。然而,实际上临沧的口音和南涧、景东口音我很容易混淆。

接着我又问李荣强:“这批作品里你自己最喜欢哪一件?”他回答说: “《退烧》,这一系列是比较能激发我兴奋点的。”一切都退烧了

2013 退烧 60x80cm 布面油画

《退烧》的画面是一块戴着帽子的空心砖,在风雨中,置于混沌的背景之中。个展上展出的皆是艺术家于2013 年创作的新作,这批作品与艺术家0 9 年左右的作品相比,有很突出的变化。不久前重读俄罗斯诗人布洛茨基的作品《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其中“一切都睡着了”这一句诗让我很想用到对李荣强作品前后变化的描述中来—— 一切都退烧了。

一切都退烧了

该展览名为《创可贴》,这是一个谈及“被修整的绿色”,也即一种城市中的人造自然的话题,与大自然中的自然植物所不同的是,城市中的绿色植物更多作为一种修补、装点和随时可更换的应季事物而存在。《包扎》、《入侵》、《绿了》、《礼物》、《绿毯》、《沙发》等作品显然是比较集中地就这一主题呈现了各个方式的“绿色创可贴”。实际上有关“自然”与“人与自然” 的话题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家创作的思考点之一,回到2009年的《被隔离》和《绿色食品》这两件作品来看,当时对思考主题的绘画表达实际是较为直接和概念化的。一棵被警戒线围起来的枯树和一棵以塑料袋为果实的树—— 这样的表现方式一定程度是比较平铺直叙,缺乏丰富的延展和解读的。

艺术家在2013年的作品中对“人为环境下的自然”在其眼中的所处地位进行的表达,更为有效,也更有个人思考痕迹。其一是把“自然之物”的尴尬处境定位在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探讨点—— “修补”;其二是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平稳地过渡思考上的跳跃——尖锐话题与日常之物的结合。

“日常”是一个很容易进入却也充满危险和陷阱的领域,要么通过它得到超常的视角,要么被它的琐碎与平淡分解成为“思考的垃圾”。“退烧”是一种日常症状,它引发的是关于汗湿、头晕眼花、酸软无力等身体症状缓解以及病愈的一系列联想。在李荣强的《退烧》中,显然“退烧”这种日常体验与词汇被赋予了另外的含义,抛开“退烧” 二字不说,作品中戴毛线帽的直立砖头存在着一种二项的选择,一种是物化的人,一种是拟人化的物。从第一种选择来观看作品,它似乎在言说一种不易察觉的人之孤寂,一种个体的不适感;从第二种选择来说,则有一种黑色幽默和自我调侃,是一块砖头对人的存在的戏谑。当代的艺术表达有一个过瘾的地方就在于艺术家不需要如实呈现他思考的步骤,时代赋予他的想法是隐晦的,他呈现给公众的艺术表达也可以是费解的。我多少能体会到艺术家所说该件作品所带动的他的创作兴奋,作品中严格来说就是画了两件东西:毛线帽子和砖头,“雨”是艺术家一系列作品的贯穿因素,某种程度上不是解读作品的关键。与作品中涉及元素的“少” 相对应的是画面含义丰富度的“增加”——艺术家在20 08年至2010年前后的《离开地球表面》系列等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元素不算少,但终极表达的东西远不如《退烧》此类作品多。

当然,那个时期艺术家的绘画重心似乎是放在一种寓言式的表达之上, 以及色彩的实验之中。看李荣强那个时候的作品很容易叫人想起他喜欢的美国艺术家艾利克斯· 凯兹的作品, 线条很干净,色彩分隔很清晰并且有着较大反差。在《离开地球表面》系列以及该系列之前的作品中,画面中常见的元素之一是“人”,李荣强往往为这些人设置一个处于野外大环境中的小日常环境,因此你会看到人处于野外的一个有着电视、沙发的空间,或者在一串高高垒起的石头上展开的日常社交,此类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强行穿插势必带来强烈的荒诞感,这中间存在的矛盾就是艺术家表达的据点所在。对于观众而言这类作品实际上更容易引起关注,它们有着更容易介入的角度,也更易理解, 并且有那么一点点卡通一派的意思,而“卡通派”一度是个宠儿,并不是因为藏家追捧,而是因为它确实是80后一代人思考和生活的态度。但李荣强的那一点儿“卡通意思”当中还插进了另一种意味:就是在他20 08年前后的一些作品中可以常见的中国水墨元素,比如《漂》和《野餐》。

一切都退烧了

前面说到李荣强此次个展中的一部分作品呈现的是“被整理和修补的自然”,以及“绿色植物”与物体之间的关联想象,此外,《沙发》、《有雨》和《池塘》系列,以及以石头为主要元素的系列创作也很有特点,某种程度而言,以上各系列的作品之间又存在着交互的联系,比如“沙发”是处在“风雨”中的“沙发”,或者长有绿植的“沙发”; “池塘”是下着雨的“池塘”,或者用“石头”砌了边的“池塘”…… 

在《池塘No.1》中,池塘是一个由石头垒成圆形并在其中储存有水的景观;在《池塘No.2》中池塘是一个由石头垒成方形的蓄水池且已有一角坍塌, 水正在流出;在《池塘No.3》中,池塘是一堆高高垒起的石头,有水正从缝隙里流出。池塘的自然属性,应该是野外环境中的一个天然水塘,直接与泥土接壤,与植物毗邻,有自己的生物循环系统。而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池塘分别是一个微缩和加入了人工痕迹的景观、一个人工垒砌的蓄水池以及一个渗水的石头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人类经验中固有的池塘,每一个“池塘”在艺术家这里都被更改了功能和构成,人的行为对于一个自然概念的更改是显而易见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对一种自然景观进行改造,生成人类行为中独有的类似景观(比如蓄水池),或者, 人根据个体的想象而重新定义一个事物,在这些过程中,构成事物的元素可以被任意挪用、组合、凸显,此时艺术家呈现的更多的是有关他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他对“池塘”的表现也可以成为他对其他事物的解读。

《有雨No.1》和《浴》是两件以石头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石头作为一种静态自然物,每一块都有不同的形状,但又因大多数石头颜色形状相似并且多得不计其数,故而成为一种最不起眼的自然物,水——无论是以雨的形式还是以水流的形式冲击石头,都可以视为运动能量与静止能量的对话,并且这是一种极简的对话。

也就是说李荣强的绘画目前呈现出一个“元素减少和凝练”的趋势。但并非意味着画面越简单永远就是好事, 毕竟思考的持续性以及向内的深度挖掘才是主宰绘画表达的关键,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说,“想什么”比技法更重要。这就有点像发烧是袭入体内的细菌群体膨胀以及体温膨胀的过程,此时一个人身体上多了很多原本不属于他的东西,而当务之急是将这些东西退去, 把自身回到原本清醒和单一的状态,对于绘画而言,就是把那些分散并降低表达力度的东西去掉。

一切都退烧了

2013 入侵60x80cm 布面油画

一切都退烧了

2013 沙发NO.2 60x80cm 布面油画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