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凝神性,一筆見真章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51225 11:38:53)「既然念了大陸第一的中央美院,就要念最強的第一畫室!」吳金河是第一位考進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正科班、同時也是第一位考進中國油畫院並畢業的台灣生,曾獲首屆中國油畫新人獎(2010)、時代杯中國青年寫實藝術大展優選獎(2010)、第三屆台灣筆會銀筆獎(2014)等,他將技法紮實的古典寫實,融入時尚攝影的觀念,以超越宗教的視角,在靜穆的畫面中,傳遞心靈的神思。

吳金河(1979─)出生於彰化,家境曾歷經困頓,使他幼時搬遷至高雄暫居,而後隨父母到台北發展,放學時便在自家經營的小麵攤幫忙,沒事便在店裡塗鴉,有次漫畫家蔡志忠到店用餐後,看到他在畫畫,隨手留給他一份電影分鏡腳本臨摹畫著玩,開啟他繪畫的興趣,父親為了栽培他的繪畫天賦,送他到畫室學畫,他也不負期望,以術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復興美工的美工科。

「我只是喜歡畫畫,將作品畫好!」吳金河表示,當時他沒有想過未來要當藝術家,然而時任復興美工廣告設計科的系主任陳國良曾對他說,即使你是第一名考進來的,但如果不是全校畫得最好的,就只是全校幾千人之一,若你不是全台灣畫得最好的,就只是全台灣會畫畫的一個人而已。這段話對吳金河影響很大,使他不斷精進自己的畫技,期勉自己要畫到最好。

古典的筆,不羈的心

「即使是學生,畫久了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要為自己的想法表態。」吳金河曾在復興美工就讀時與老師發生激烈的衝突,由於復興美工以嚴苛的技法教育出名,教師若不滿意學生作品,會當場撕毀學生的創作。吳金河於高三時,因創作理念上與老師不合,爭執不下,憤而休學,等待當兵期間,他在服飾店賣過衣服、到夜店當過吧台,看似不羈的年少,後來卻成為他的創作養份。

退伍後,當年的畫室老師王傑,看到大陸的大學正開放對台招生,於是便鼓勵吳金河去報考中央美術學院,吳金河亦對中央美院紮實的寫實功底印象深刻,於是他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直奔北京赴考,從此成了中央美院校史上第一個錄取的台灣生。

從2002年到北京中央美院讀書,進而再考進中國油畫院取得碩士學位,吳金河不僅熟稔北京藝文圈,更在大陸成家立業,除了與朋友合開畫室外,亦不少藝廊找他合作,然而因為他受台灣人的身份限制,離開學校後,大部份的美術競賽他都無法參加,使得他無法進一步的累積資歷;此外,雖然他與從事服裝設計的老婆在大陸都有不錯的收入,但因皆非落戶於北京,考量到住宿費與孩子未來高昂的教育費,2014年為了即將新生的孩子,毅然決然地偕妻返台發展。

回台後,吳金河也沒閒著,積極參加比賽、展覽,並在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舉辦臺灣藝術研究院油畫比賽獲得矚目,進而獲聘為專職駐村藝術家,於是他又舉家從台北南下,一家三口目前居於高雄。 

吳金河表示,雖然離開生活了12年的北京有些可惜,感受到人走茶涼、人脈斷失、一切歸零再重新開始的無奈,但在決定的當下也沒有太多掙扎,因為身為藝術家,不需要永久留在一個地方,想去那就去那,畢竟藝術是世界語言,不需受限於某個地方,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正如他當初從台灣到北京,亦遭遇到不同的文化衝擊,重點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去開拓、去轉換。

台灣的技巧,央美的觀念

吳金河指出,台灣與大陸美術教育的養成系統不同,文化環境與視覺經驗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台灣大多習慣以碳筆畫素描,大陸則用鉛筆;在構圖時,台灣則會先以點標出對象的相對位置,再畫出輪廓,大陸習慣直接以線條勾勒輪廓,再進行修正;在人物畫上,大陸古典寫實的人物畫,膚色較白,台灣則習慣將膚色畫得較為紅潤;最有趣的一個經驗是,吳金河剛到中央美院時,就被老師批評天空為何畫得這麼藍,不符合現實,因為北京的天空是灰的。

「繪畫是不擇手段,達到畫面上最好的感覺!」吳金河在中央美院主要受到楊飛雲、朝戈、李帆等教授的指導與影響。他表示,中央美院的學風開明,只要畫得好,用什麼技法都沒關係,事實上他絕大部份的技法都是在台灣打下的基礎,而在中央美院學到最多的,其實是觀念,影響最大的就是嚴謹的創作態度。

吳金河談到,中央美院版畫系副教授李帆,曾帶領學生賞析方力鈞、徐冰等當紅藝術家於中央美院就讀時的作品,讓他見識到這些大師當初對基本功的自我要求,讓他體悟到一筆一劃皆功夫,因此吳金河對待自己的創作,每一筆亦是慎密斟酌,尤其講究如何從輪廓線延展到整體畫面的構成。 

乍見吳金河的作品,會被畫面上細膩繁複的織布花紋所震攝,甚至在沒有任何輪廓線的情況下,僅靠花紋的變化,便表現出織布的皺折感,足見他紮實的寫實技巧。

吳金河對作品中的人物會使用到的布料、服裝、飾品亦特別講究,常要花數個月去尋找適當的織品,以呈現作品的質感與氛圍,這得益於他曾在服飾店工作的經驗,此外,來自服裝設計領域的老婆不僅擔任他的模特兒,更在造型搭配上給予他寶貴的意見,可說是吳金河在創作上最大的靈感來源。

超越宗教,描繪內在的寧靜

在畫面的構成上,吳金河習慣採用簡潔的背景,使觀者的視覺完全集中在人物身上;他亦大量運用時尚攝影的概念,例如打光的方式、模特兒的姿勢、人物的造型等,使作品具有現代感;創作靈感則來自歐洲的祭壇畫,因此常以三幅畫為一組來表現。

但相較於傳統的宗教畫,吳金河刻意在作品中排除明顯的宗教符號,僅採用世俗可見的衣著、首飾或東西方宗教裡皆視為聖潔象徵的蓮花來表現隱喻的信仰意涵,因此在他的作品裡不會看到十字架或聖母像這些習以為常的宗教符碼,但依然透露著一股聖潔、寧靜的氛圍。

吳金河表示,他從小喜歡思考生命價值、信仰等問題,因此在創作上,會從自我的內在出發,探求全人類嚮往的精神性,透過人物的肢體語言、所處的情境、尤其是情緒的表現上,希望觀者能夠在品嚐作品時,也可以讀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情緒,進而感受到崇高的心性。

相較世界各地的宗教衝突,台灣是極少數所有宗教相處很融洽的地方,也造就吳金河能夠廣泛的去接觸各個不同的宗教,卻又不特別執於某個宗教上。他認為,雖然各個宗教的教義不同,但在這些教義的背後,應該都有人類嚮往的寧靜。

吳金河引用心理學家榮格探討信仰的寓言故事談到,精神之河在地脈潛流,突然從某個地方冒出,而宗教就像是在地表上發現了泉水,進而造一口井、圍起籬笆供人使用,然而人最終該信仰的,是地表下的那條河,而非那口井。「

我期望自己的藝術,可以超越宗教的藩籬!」吳金河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信仰」,追求某種崇高的生命價值,因此他希望可以透過共通的藝術語言,在當代社會熟悉的視覺語彙下,將內在的寧靜傳遞給觀者,讓每個人都能夠藉由他的作品,觸碰心底的神性。


http://798.io/1Iw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