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今天看了一篇中国雕塑女艺术家向京采访一位青年艺术家冷广敏的文章,编辑的挺好,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共鸣。下面是我截取了一部分有关商业性阐述。

向京:还有个问题,随便聊聊,你对艺术的商业性有看法吗?显然八零后一代开始,对艺术商业化已经不排斥不纠结,成功学也包含了商业时代的教化,包含了某种价值观,你的作品很幸运地卖得不错,有没有想过卖得非常好之后的生活?以及艺术在商业的影响(裹挟、推动)下的发展?

冷广敏:大部分艺术家都会面对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往往想的就是怎么样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能让商业、市场的因素影响自己。这样的想法很容易产生,因为艺术家需要装备充满个性的东西,如果被商业影响过深,就变成了伪装的个性,甚至到后来,连艺术家自己也不知道孰真孰假。另一个方面,艺术家渴求优越的生活环境,即使想法世俗,但本身无可厚非。若因此改变自己无价的初衷,便也注定了你日益贬低的价值。这是无可避免的矛盾:千方百计的实现商业价值转身却被抛弃,即使故作远离商业的姿态也难掩内心对金钱的诉求。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观的问题,能否在追逐商业的同时,保持自己那一块净土的纯净度。考研也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为了让自己在面对商业的时候足够坚强,所以选择在学校这个温室里多待了几年。令我无限感激的是在学校期间的成长,被认可都不是因为商业价值,是纯粹的认可,这让我形成了独特的进步方式以及单纯的价值观。强迫一个人安分绘画丝毫不去考虑商业利益是不对的,我们渴望高工资,但工作的时候忘却工资的投入,这样工作的结果才会好。艺术也可以理解为单纯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专业精神,闭门修炼,远离商业的态度是不被支持的,但一味的追逐商业也不会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假使存在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做着赋予他极大满足感的事,仅有这满足感就让他根本不去考虑商业回报的状况,那我们首先应赞叹其惊人的毅力,事实是这个状态太过理想化,其真实性令人质疑。有人说禅是世俗化的产物,艺术不用拒绝商业,不可逃避就坦然接受。这个问题的最有趣味性之处在于“艺术品”的公众属性——其他的商品被交换是其价值的实现途径,但艺术品不同,简单的交换无法说服大众,大家既不愿放弃拥有它又排斥把艺术同商业结合的世俗观,并且堂而皇之为此辩解——世俗了,我们的艺术家还怎么创作? 违背了艺术最核心的原则,不知不觉陷入怪圈。所以我认为“光环”是存在问题的,艺术本真是纯朴的,神化它往往会涌现出许多与艺术无关的事,艺术家神化它便证明了这艺术家有问题,自然便会被商业裹挟。所以商业化没有问题,艺术一直存在商业化的现象,艺术家只是其产业链中的一环,我们无法完全摆脱商业这一天生附属。但艺术与商业需要一个健康的关系,这完全是建立在艺术家专业的自觉精神之上的。

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构建内在逻辑的同时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