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没骨如风

08年以来我经历的工笔画变迁(一)

逆水行舟、没骨如风

《留连》局部一

“中国画群众基础好,路子广,用途多”。这是选专业时老师登台演讲拉学生时说的。要不是后来只有国画班不给开设人体课,我差点就信了!

08年入大学,绘画专业国画班。接触的第一张工笔画是宋元花鸟小品。花鸟鱼虫、绚丽多彩,清新秀丽,百看不厌。打破了我对工笔画是绯红小脸、樱桃小嘴古装人物的认知。在临摹时,并不知哪个是重彩,什么是淡彩,也没给分析。就拿墨汁勾线,花青、藤黄、赭石染,用过夜茶做底色。不知道三矾九染是嘛意思,就笃信做不到这三和九,画就不算完成。三年后,这些绢本上的临摹在画柜里碎成了渣!虽然富丽的重彩画一直当淡彩画,但并不妨碍接下去的学习,课业的观摩考评结束也标志着我工笔画正式入门了。

09年工笔人物开课。内蒙的工笔画,人物是主流,民族风最受青睐。套马杆的汉子,威武雄壮;博克场上的英雄,忙里忙外的额吉,放羊的美丽姑娘等等。知道刘大为先生从山东到内蒙再到北京再到美协no.1,非常励志。想想自己坐拥内蒙民族题材资源,或许能复制前辈的道路还有点小激动。然而要不是内大四年一个蒙古族模特也没给画,我差点就信了!

工笔人物临摹课,教学推荐范本是何家英先生,看看画册上张张各式各样的美女。拉琴的、跳舞的、拿苹果的,多么文艺。望望窗对楼的舞蹈教室,心中赞喜艺术学院好,工笔人物好!

10年在渐进的工笔画临摹中,遇到了罗寒蕾的工笔人物作品,人物与背景相辅、色彩与肌理互补,新颖好看。用之前学到的手法去摹习,终只得一层表。接下来工笔人物写生开课,终于可以现场感受那些画里的质感,羞涩又期待。如果盯着人家年轻姑娘看,一定会产生一段情缘。然而要不是后来写生都是大叔大婶杵个拖把,我差点就信了!怀着一颗年轻的心,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大叔大婶,一次次地消灭褶子。前期的临摹令我对背景肌理的制作,充满动力,但多么花哨的水色肌理都显得太薄气。

11年去永乐宫壁画临摹写生,石青、石绿、朱砂的层次组合和强烈的色彩装饰美感,令我对色彩组合充满好奇。之后岩彩开课,胡明哲的书,带我进入矿物色和制作肌理的大门,岩彩的制作性,提醒我原来色彩才是我真爱。再回头看工笔画,豁然明白原来工笔画是分重彩和淡彩的,而我之前在用淡彩摹重彩。

知道真相后的冲击力、迷茫、求知欲促使我去寻找亲密接触重彩画的契机。发现一个应景的名字——当代工笔人论坛。这时期的当代工笔人网有一大批当代工笔画家交流聚集,让我看到了工笔画的千姿百态,无数个新世界。船还没有,one piece就找到了一般的惊喜。

12年在当代工笔人网的交流学习中,新锐成为一个关键词,众多70、80画家如一座座新峰一般在我眼前建仓、调整、拉升。我对工笔画的那点陋知随之一层层爆仓。原来工笔可以这么画,原来还可以那么画!新工笔、唯美新势力、当代工笔如满帆推骇浪,怎么办,追上它,我要上船!要做一个当代工笔人,了解它,运用它,超越它!

新工笔更直白地吸收了波斯细密画、日本的浮世绘、西方的印象主义、现代主义。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在继承前辈现实主义浪漫情怀上一部分青年工笔画家接受了新观念、新材料、新媒体的影响,与前辈们的中西熔炼相比,他们更喜欢直面差异,对比、矛盾、质疑。更愿意展现自己的思想,喜好,张扬个性,推崇超现实主义表现方式。

新工笔大概包含这么几种题材:1都市民生、2享乐主义、3卡通幻想、4荒诞幽默、5鬼魅灵异、6静谧莫名、7奇趣大自然。

然并卵,虽然对新工笔有些了解,也掌握一部分技巧,但在摹习实验中,我发觉我的墨线条跟不上色彩的节奏!工笔画双钩填色、以线为骨,虽然在部分新工笔中勾线被削弱,但仍然是基础。在我当时的画中,墨勾线反而成为画面的诟病,问题很严重。

必须改善线条,我把轮廓线画的像永乐宫壁画上一样粗,太憨;画的细如丝,太脆;画的粗细浓淡变化有致,太乱。那我用留水线来装饰线条,这样似乎可以了,水线把墨线的视感削弱了。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发现水线的存在让墨线成为累赘,毅然舍弃了墨线,只保留水线。如此几番,变化灵活的水线被扶正、上位,正式成为我画中的骨线。

没骨画,是水线运用最灵活的画种,而我也从传统双钩填色工笔跳入没骨工笔的实践中。这喜出望外的改变,令我兴奋地运用到写生作业中。然而,历史的更迭令大多数师友忘却了没骨工笔的存在,视之为离经叛道,“装饰画、宣纸上画水彩”不绝于耳。也有老师施以指点,嘱咐我要把水线运用的更精准些。在质疑与默许中,我挟古谈今地在毕业论文中论证装饰性在绘画中的重要性,终以低分收场。运用掌握的重彩没骨技巧去表现孤独毕业生的毕业创作也在被失望,被退步的角落里谢幕。

12年7月,毕业了。我这条小船终究独自下海,去追寻新工笔的大船,去新大陆历险,去争夺one piece。航情好的话,还有可能当上一代目船影,在船头涮着火锅,唱着歌;一旁人拍着马屁,附着曲。要不是饥饿的汪星人把我的脸舔醒,我差点就信了!!逆水行舟、没骨如风

《弥生》局部一

逆水行舟、没骨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