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呓语


昨夜,首列高铁穿行皖南与赣东北大地,如同闪电划破夜幕,惊扰了游子夏梦。

我的老家是上饶,与皖南交界。大哥作为文革老三届一员,初中毕业即“下放”到曾属徽州的婺源清华镇。幼时,随母亲送其上路,据他之后说,汽车在山区泥泞小道上颠簸了一整天,才到达落户乡村。念大学在景德镇,也与皖南挨着。上山采风、下乡写生总在黄山余脉之中,山高路陡,那时交通极为不便,刚通火车且速度较慢,到周边几个乡镇转悠都挺不易的。工作了,南下皖南的机会渐频,先后到了屯溪、黄山、绩溪、婺源、黟县诸地。下飞机、上高速,出行时间愈来愈短。眼下,从京城直抵皖南仅需五、六小时,对山里人来说,快的真是出奇!

往昔,徽商与学人出山,风餐露宿,行走数月……窗外望去,识得羊肠古道消遁在高速山边,唯见歇脚的凉亭孤寂地隐匿在灌木丛中。

皖南呓语 

暑期,一老师要带学生外出考察与体验生活,让余引荐适宜地方,脑中立马闪过眷恋之地,非皖南莫属。

皖南,四季温润,常年烟雨朦胧。境内山林密布,河塘流水潺潺,有充沛天然资源,故出奇峰、怪石、异树……扫视周遭,少有光秃荒芜之地,土壤肥劲的似乎飞鸟衔粒种子随处一掷便能生根发芽,再萌发出好看的嫩叶。远处漫山的竹海深不可测,眼前遍野的油菜花随风摇曳,柠檬色菜地铺陈在青山绿水之间,水田映照出天空流云,牧童骑着水牛、哼出民谣,缓缓行走在狭窄的田埂上,构成一幅中国南方特有的田园诗画。

皖南呓语

皖南呓语

山水孕育仁智,皖南人才频出,可谓中国文化生态的风水宝地之一。史上不乏名人家脉渊源于此,诸如: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近代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画坛一代宗师黄宾虹、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个个都是响当当的文化人物,说是皖南之子影响国运、左右民生恐不为过。

景美、人美,居家也美。南唐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即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徽派民居在中国古建筑中更居上品,人文气息充盈其中,每个角度皆可入画。老樟树、小拱桥于行云流水间,青砖、白墙、黑瓦构建层楼叠院,在以黑白灰为主调的立体架构上,偶尔点缀红红的灯笼和春联,整体外观煞是好看!庭院中植有青竹花草及置放湖石盆景,大堂回廊、亭台楼榭中,广布书画牌匾和砖木石雕,桌、椅、案、床等日常物品同是匠心之作。深居宅中,读书吟诗、饮酒品茗、抚琴作画,再透过天井,遥寄日月星辰、品味风雨云雪,何人不生“和自然、合艺术”之心?!

皖南呓语

皖南呓语

皖南呓语

皖南呓语

皖南呓语


大美何以延传?有地理原因,大山深处,出行不畅、少受蛮夷侵扰,就此遗存更多的传统优良习俗。深究即源于人文因素,民风纯朴,崇尚诗文。在宏村一书堂柱上立有一匾,上书:“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故此,乡村人家总是书声朗朗。据传皖南人自古就有“先书后商”之俗、尽量念书为仕,实在不行则经商,无论从文、做官还是行商,功成名就则不忘家族遗老,回乡倾心盖房而光宗耀祖,皖南的山水人文也就在中华大地上别具“诗情画意”的文化品格了。

皖南呓语

皖南呓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皖南山区正是一所诺大的敬重传统并向往知识的社会学校。在文人雅士导引下,造就出皖南之美,即汉民族世代流传的“典雅、意趣与精湛”之美,此种美根基于“和自然、合艺术”的生存理念中。由此,不禁让现代都市人不可小觑而凝思脚下这块厚实土地了,我们是否该正视并承继此种略显久违的传统文化之美?

皖南呓语 

19世纪中叶至今,中国先后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以及1979年末肇始的“改革开放”,社会经历数次较大的变革。百多年来,国人竭力学习西方,引进了“民主与科学”的理念,运行相较本土更为先进的社会管理机制。就教育领域来说,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德育”之思想,变更办学理念,学院教育纳入了建筑、雕塑、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体育等,这些专业原本属于劳力型行当,为历代达官贵人所耻,也被民众视为下三滥的职业而多加歧视,新教育制度使其等进入象牙之塔。建筑师、雕塑家、舞蹈家、戏曲家、运动员等由此名正言顺地登上大雅之堂,无疑此为“西学东渐”的成果。

其间也有偏颇,在对待本土文化方面,对传统形态认知无有足够理性分析与梳理,经典与糟粕夹杂,导致承继缺乏自信,有些专业其后陆续改良,如:民歌、民乐、地方戏、民族舞等先后登上文化舞台,建筑有过一段民族化进程,雕塑专业处于零星探索层面。由于先时民国社会整体氛围对“雕与塑”的就业者存有歧义,也因为教育变革的先驱者稀有雕塑行家,现代学院教育推陈的是西式学科模式,中国传统雕塑时常被排斥于高等教育之外,致使从专业造型角度对其学术研究存在薄弱之处,传统艺人散落民间而自生自灭,古代作品弃之民宅或荒野而日渐式微。

皖南呓语

数年前,云南大理有一古镇失火,烧了一些明清建筑。

皖南呓语

有网民留言,这是腐朽产物,既然封建文化给我们带来如此之多的灾难,烧了岂不更好!此种论调在社会人士乃至知识阶层中不乏少数。孰不知,落后的是封建政体,作为艺术,其时的建筑样式非就一定落后,应将艺术与政体区分,权力落败不等同于艺术落后,承认艺术的独立审美地位,内容抑或陈旧,形式或有价值。对此应意识到,政体或许落后,艺术非就落后;工业或许落后,手工非就落后;建筑内部设施或许落后,外部形态非就落后。在对待传统艺术方面,欧洲诸国学界颇有法理,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条文,以保护先祖遗产,现今多地都存有完整的中世纪小镇。如在意大利,公民可拥有自己的土地,但地上古建筑是属于国家的。私人在建筑“内壳”能尽情装修,而建筑“外表”,未经批准,决不可动其一根“毫毛”,否则便是违法。同属中华古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也如此,对古建、古树等各类老旧物件乃至老手艺都是呵护有加。

皖南呓语

自然万古不息,艺术源远流长。艺术作品是情感的记忆,艺术家始终在充实传统,好艺术成为全民财富,欧洲人很早就意识到此。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自信地说:“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作为政客的丘吉尔也曾说过:“给我十个印度也不换一个莎士比亚”,对文学艺术家的推崇与尊重略见一斑。

对于艺术价值认知,国人多少以为无足轻重或属锦上添花。作于文化体现的艺术是人之涵养的活跃因子,绝非仅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或献媚一时的娱乐。与自然融通而有大爱的艺术能打动人心,唤醒人们心中真诚、正直、善良和美丽的一面。人们沉浸在艺术氛围中,生活充盈想象和创造意趣。以立体史书——建筑为例,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一方艺,地域文化特征首要显现在建筑之上,不仅单体,更是整个城镇。每个区域皆有相异风貌,诸如徽派民居,客家土楼……

皖南呓语

现今,东西南北的城市乡镇大同小异,尤如出自一个范式,白色瓷砖贴面结合蓝色玻璃幕墙的建筑充斥其间,加之杂乱的广告和电线,现代化中透出了一些简陋与枯燥。

皖南呓语

国家摆脱贫困,人们走向富裕,实用地看,理工、农医类专家作为无疑更为显著。人文学者关注精神层面,偏于理念与想象,高品文艺学说能调理社会氛围,和顺生命气息,化育人之风骨,润泽其时其地乃至后来之人。现实是人文专家尤其是艺术学者实有无奈!据说若干年前,中国某美术学院召开国际美院校长论坛,各国院长游览所在城市景观,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文物频遭损毁的拆迁乱象,一外方院长对中方掌门人说“你有责任!”地方学者只能苦笑了之。对应的例子是在意大利古城佛罗伦萨,其城市公共艺术委员会仅由学术人士组成,涉及专业决策,其成员权利超越执政官而具有定夺权。他们定义城市文化,大至城市色彩、建筑形态,小到雕塑体量、广告位置等,此在当下各地恐怕一时难以企及。

时下,京福高铁贯通皖南,被人们誉为“中国最美线路”,开往“春天”的列车每日行进在“画里之乡”,银光闪亮了“梦里老家”,此为中国传统的精神与物质家园,一片所剩不多的文化净土。冀望人潮带入现代拓展理念之时,原有自然与艺术生态依存,再以其雅致魅力映射山外众生,而非同化于浮躁与粗鄙风潮之中。

皖南呓语

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