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写实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过分强调它,就会忽视许多真正重要的东西。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我的作品风格常常被归类为‘写实’,我欣赏‘写实’,因为写实最能体现一些本质的东西,它要求人对世界有着真实的情感,还要有扎实的技术。然而‘写实’是一个大而化之的风格表述,它是手段,而非目的,我并不想局限于挑战绘画的精细程度,如果过分强调它,就会忽视许多真正重要的东西。”


——张蓓蓓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张蓓蓓的画,像是电影中的镜头——画面虽在“写实”,却并非是客观世界的镜像描述,而是延伸向了另一个私密的世界。在她的笔下,每一幕普通的日常场景,都充满了肃穆感与戏剧性的张力,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电影跟过生活一样,那谁还会想去看电影呢,过生活就好了。”因为我们可以从他人的视角中,了解到我们本没有机会参与的生活。


张蓓蓓的画,也是如此——“我一直觉得绘画是人生经验、情感、价值观的视觉化;绘画表达、记录的是我们生命中那些细微而重要、但却无法用言语描述的东西”,张蓓蓓说。




画框中的镜头语言



“我喜欢从车窗里观察外面的世界,如果把车窗作为绘画区域,其实画里画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逻辑,此时的车窗是画框,也是连接我与外部世界的通道。”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张蓓蓓手机中的日常



“每次坐在车里,透过车窗看外面的风景,我都一阵恍惚,这层薄薄的玻璃,拉开了我跟外面环境的距离,在傍晚,外面是昏黄的路灯,下班时间,车流密集,路边有骑着自行车匆匆往回家赶的人,还有抗着两个身体的摩托车,喇叭声此起彼伏,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我不知道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条走过了无数遍的路突然就这样陌生了,北京太大了,无论走多少遍,都不会让我产生熟悉感。”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灯光下的城市街景,让我觉得像是在梦里,也像小时候呆过的小城市,我时常会觉得伤感、心酸,即无力又感到人之渺小,我们好像高速路上密密麻麻的蚂蚁,生活永恒而沉重,靠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温暖支撑着,在这条漫漫长路上疲惫不堪地挪移。



“去年夏天,我去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那还是在老虎咬伤女游客之前。在私家车可行驶路段有很多鹿啊、斑马啊挤在路上导致交通堵塞,游客都带了新鲜蔬菜喂给它们吃,它们挤在路上,像贪吃的小孩子,会用鼻孔蹭我们的车窗,直接把头探进来找吃的,如果发现我们没有吃的就悻悻转移到别的车去尝试,超级可爱。”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张蓓蓓与车窗外的动物互动



“我后来画了一幅画,叫《途中》,近景是车的边框,车窗外是两匹背光的黑马。”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途中 布面油画,55×100cm,2017



“那两匹黑马,我做了背光处理,也没有刻画的太细致,我省去了很多细节,只留下两个很概括的黑的轮廓,眼神中透漏出想要靠近,又有点胆怯,远景是平坦的草原,可以自由奔驰的世界,角落还有竖起来的木头桩子,可以想见是人为搭建。我没想过完完全全还原我看到的风景,触动我的,不是某个场景,而是那种环境给我的情绪。”




绘画——连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通道



“'绘画'是连接我的世界与其他世界的通道,这是绘画于我的意义。这点在古代的绘画(比如基督教绘画中)体现得最直接,也是我所理解的‘绘画性’的涵义。


油画创作回避不了基督教绘画,所以我去年在中央美院进修了丹培拉,也创作了一些基督教的圣象画。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圣母与圣婴 壁画 ,丹培拉,40×40cm,2015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女侧面 其他类别,木板,40×40cm,2015



在央美研究基督教绘画的经历,不仅在技术层面,更从宗教、哲学等宏观的层面上给了张蓓蓓很大的启发,自此,张蓓蓓一直在“写实”与“意象”间寻求平衡,并逐渐摸索出了自身一种“不似之似”的独特绘画风格。


“教堂的绘画即‘世界的窗口’,上帝按照神的样子创造了人,人也可以按照人的样子来表现神、接近神,因为人是具有神性的。在圣象画里,作者自身的主观意识并不重要,因此很多基督教绘画是没有署名的。另外在造型语言上,圣象画中的形象是非写实的、僵硬的,为了能让人通过绘画来体会神的精神,画师们才采用了这种‘不似之似’的偏离现实的表现手法,希望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神的形象来纯粹领会神的旨意,而不是通过对神形象的美化,使人停留在对神表面之美的欣赏上。”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春 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描绘的女神形象轻盈飘逸,给我们带来一种美感,这些看似美的自然的女神往往“嘴歪眼斜”,手指的弯曲,身体的动态常常不符合现实,可是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却从没有觉得难受,相反觉得很自然。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泉 安格尔


安格尔的《泉》中,少女的仪态优雅恬静,充满女性魅力,却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证实这个抱水罐的姿势并不符合实际人体逻辑,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有意将右臂加长了。这种“不实际”却丝毫没有影响画面的生命力,相反,《泉》完美地体现了安格尔终身追求的“永恒的美”,展示了一种画内外的平衡、抒情和纯洁性。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天使报喜 壁画 ,木板,40×40cm,2015


在张蓓蓓的《天使报喜》中,天使的手的形状非常怪异,而如何用这种非写实的手法将现实的事物在画面中自然不突兀地呈现,并且产生“绝对的永恒精神”,是张蓓蓓一直面临的很大难题,“我常常要警告自己不要被麻木的、冷漠的图像牵扯着走,也不能被过度的文学性搞得‘失真’,所以在拿笔之前我必须要花三分之一或者更久的时间来构思。”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游泳的狗与男人 其他类别,木板,60×90cm,2015




绘画中的“文学性”



与张蓓蓓的交流使我发现了她身上的一个闪光点,那便是坚持与热爱阅读。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绝非技法与情感的一味堆砌,它与文学创作一样,需要大量外部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来不断加强自身创作的深度与完整性,这是一个多方面知识相辅相成的积累过程。


“我崇拜会读书的人,也很喜欢看电影,我看到很多老先生们读起书来如饥似渴,非常羡慕,‘多读书,与最伟大的人结为伙伴’,我的老师们常常这样教诲,好的东西就那样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你不去主动向它们走去,它们也不会来靠近你,我觉得‘绘画性’的含义里有一部分是‘文学性’,我的一些绘画作品,是从小说中得到启发的。”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出游 布面油画,55×65cm,2017



“文学性会让绘画充满一种‘滋味’,就好像食物的调味剂;但过于迷恋这种味道会让自己陷入到一种失控状态。所以,在我的绘画里,我对文学性是很警惕的,过分的夸张叙事和情感抒发都会背离真实。



所以,我常常尽量消减画面中个性的成分,就像做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平淡如水的普通人,不甜不咸不辣不酸,恬淡安稳,中正平和,艺术也是一样,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和广普性的作品,很多跨越了多个世纪的作品在今天仍被封为经典,正是因为它具有跨越了时间和种族的普世价值。”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面朝大海 布面油画,100×100cm,2017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世界的维度 布面油画,120×120cm,2017



“我读书倾向于剖析、诉说‘人性’的文学作品,(不是那种站在神学高度审判、俯视人性的,而是平视人性的作品),比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余华的《在风雨中呼喊》),人性的卑微黑暗与伟大光明交织在一起,才是真实的状态。”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新生 油画,120×100cm,2014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往哪儿去 油画,170×100cm,2014



“我们读书、看电影,其实是想在书中、影像里确认自己。我读余华的那本书也是几年前了,年纪尚小感受有限,它写的是一个男孩的童年回忆,一个真实、苦涩、孤独、毫无温情的记忆,我当时有些神经质地陷入书中所描绘的黑色冷漠世界里,也缘于我当时的处境。”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鸟巢 布面油画,120×120cm,2016



“我在多个城市四处漂泊毫无归属感地成长,毕业后独自来北京生活,丝毫没有对未来的信心与憧憬,有的只是迷茫和胆怯,我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陷入了一个长时间的孤独的焦灼期,偶尔有电话打来,我张开嘴想要说一声“喂”,自己却没有听见声音,长时间没有讲话我已经失声了,查水表的中年阿姨通常话最多,每次她来查水表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多跟她说一些话,尽管大部分时间聊天的内容都是抱怨和批评她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的老师留的课业过于繁重,我在家里开始独自准备复习考研,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联系,把自己完全封闭在一个小世界里,就像余华小说里的‘我’。”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孤独的泳者 布面油画,60×20cm,2015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在飞机场等一艘轮船 布面油画,100×150cm,2016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青春期 布面油画,120×100cm,2017 售价:¥39,000.00

点击此处即可拥有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甲板上的女孩儿 布面油画,84×84cm,2017 售价:¥32,000.00

点击此处即可拥有

以前读小说代入感太强,书里的那种压抑和痛苦会增加我的无力感,我的灵魂像陷在一片摸不着边际的黑暗里无望挣扎,偶尔射进来的光韵我也抓不住。所以我在经营我的画面的时候,会刻意克制,比起号啕大哭的脸,我更愿意选择一张无表情的面孔,快乐和悲伤,不仅是只有哭或笑两种表达方式。”




 “生效”——对作品最诚实的赞誉



对张蓓蓓而言,观者最让她欣慰的反应,并非是惊叹、溢美之词或是解读出了多层深刻寓意,而是看着她的画入神,不说话,不跟她谈论。“我知道,这时我的画对一个人‘生效’了。”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今日俄罗斯”的记者妹子在张蓓蓓画前



“我是一个对自己的作品没有太多自信的人,很少去谈论,其实一开始我连做访问都是拒绝的,一来我觉得自己的方向、判断力,价值观等等都还在初始阶段,不敢妄下狂言,害怕日后听了脸红羞臊,二来我也确实还需要时间去沉淀积累。有时候别人问我画的是什么我真的好想轻轻一指作品,像Howard Hodgkin那样说:see,just see it,我想说绘画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我想用这样的不说话的方式去交流,用画面把不想说,不愿意说,甚至不能说的情绪表达出来。



每个人喜欢一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原因,很多人可能会喜欢一本小说,但喜欢的理由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对我意义最大的认同不是夸赞,而是‘生效’,希望我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邀请”的态度,邀请观众进入画面所通向的那个世界的一角。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位藏家说,喜欢我的作品的理由,是挂到墙上后感觉墙的那边不是死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张蓓蓓工作室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 张蓓蓓


-END-

文/Durazno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hi,我是Durazno

你可以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一定要以认识这个世界的美为己任。”

更多艺术家专访推荐

麻木无聊是种病,咱们从容躺平,探讨病情 | 郭警

“爹当得太突然,感觉这孩子像半路捡来的” | 张贺

别对自己太仁慈,因为世界不会对你客气 | 张钰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展览地址

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中街 F03-4


她笔下的“写实”,其实是在欺骗 | 张蓓蓓

0次浏览